你是因为什么认识了莫言?
我想,比起他的作品,大多数人认识莫言是因为他是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,如同屠呦呦是首位中国籍诺贝尔医学奖一样,这本该是一件值得赞誉的事,可若干年后的莫言却感慨道:
”倘若能预知后事,当初真不该屁颠颠一路小跑,真去斯德哥尔摩领回那个奖杯。”
面对如此至高无上的荣誉,莫言为何会说出这种话呢?
让我们先回到2012年的10月11日,正在高密老家电视机前”葛优躺”的莫言,很错愕地接到一个从瑞典上空掉下的”顶级馅饼”——诺贝尔文学奖。
对于莫言来说,那个金灿灿的西方特质杯子,委实不免烫手,因为自从拿起这个奖杯,无论网络上、现实中,不管是同行还是读者,骂声四起,来势汹涌。
难道这是所谓的”人红是非多”,再或者是”树大招风”?
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世界级大奖,是由西方设立评选没错,但诺贝尔化学奖、物理学奖、医学奖等不也都是西方评出来的吗?为何一定要厚此薄彼?
从语言环境、历史、文化等角度看,可以说一国文学是有国界的,不是世界性的,但文学中所蕴含的真实、朴素、激荡的情感,是属于全人类的,文学作品中对人性的剖析,对社会的洞察,也存有人类基础共鸣。
就敝身观感而言,这些攻击,我基本都断定为胡搅蛮缠,并且颇为如此变异的舆论生态而沮丧。在我看来,莫言获奖,说到底还是因为他的创作,他的作品。可是,很多甚至没有读过他作品的人都开始跟风”围殴”他,不妨先从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莫言的颁奖词开始了解:
莫言”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、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”。”莫言有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。他很好地描绘了自然。””他比拉伯雷、斯威夫特和马尔克斯之后的多数作家都要滑稽和犀利。他的语言辛辣。””莫言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,虽然无情但又充满了愉悦的无私。每一个瞬间都那么精彩。作者知晓手工艺、冶炼技术、建筑、挖沟开渠、放牧和游击队的技巧并且知道如何描述。他似乎用笔尖描述了整个人生。”
在颁奖词里,诺贝尔文学奖朱曦帕·瓦斯特伯格称,莫言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在我们的眼前崛起,他撕下了”程式化的宣传海报”。莫言所呈现是遮羞布后的事物,莫言不想去美化每一个人物,而有关丑化,只能说原本丑陋的事物是无须丑化的。
正是因此,骂他的人甚嚣尘上,但沉默的才是大多数。
谩骂之外,也曾有网友这样评论到:” 莫言长篇以《生死疲劳》最瑰丽宏阔,尤记得四年前读这本书时通宵达旦,难以释怀的情境。只有真正读了莫言之后,你才会理解瑞典皇家学院那些人不是吃素的,人家可是目光如炬,心明似镜。据我的阅读涉猎,当下中国文学的确只有莫言当之无愧堪领此奖。”
”莫言的创作力是一流的。”
”莫言的作品富有批判性,能启迪人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,站在人民的立场出发,很受人民的喜爱。”
……
不得不说,莫言的创作来源就是他的生活,他来自高密,儿时经历过被欺辱、忍饥挨饿的岁月,那一切都深深印刻在了莫言的记忆里,所有创作都是一种”寻根”。
就拿其中饱受争议的一部《丰乳肥臀》来说,不少评论家批评为”低俗”、”不堪入目”,甚至是”羞辱母性”。但是是真的是这样吗?
笔者认为,你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去读,就会看到什么东西。我看到的《丰乳肥臀》中的典型人物是母亲和上官金童,以及八个姐妹,她们的夫婿、子女。母亲的形象是伟大的,闪耀着光芒,她是圣母玛利亚,母亲身上具有最顽强的生命力,生命力不是自己苟延残喘地活着,而是在困难的时候仍然引领新的生命。
”丰乳肥臀”四个字是对女性身材一种美好的描写,但书中的女性无一不经历了悲惨的命运,在困难面前隐忍和坚忍,”丰乳肥臀”是对中国女性的赞美。母亲唯一的儿子上官金童患有嗜乳癖,刑满释放归乡已四十二岁,一事无成,先后被独乳老金、外甥鹦鹉韩、司马粮接济,最后被骗穷困潦倒一事无成——这是一个悲剧人物。
不得不说,《丰乳肥臀》让人顿感沉重,生命即使不堪重负,也承载了最沉重的东西。莫言说,认识人类之恶、自我之丑,认识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各异的悲惨命运,这才构成他所要追求的真正的悲悯。对人生解剖后的深厚悲悯,你读懂了吗?
很多人被标题和其他人的评价所影响,却不知道自己错失了多么有价值的经典。点击商品卡下方即可下单购备。
天龙八部发布网http://www.qdaje.com